学富五车

“學富五車”這個成語常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學問淵博,該成語的意思是說這個人讀過的書要用五輛車子來拉,僅僅聽上去就感覺這個人好厲害的樣子。

那麼,你有沒有考慮過,所謂“五車”,到底能裝下多少書?

“學富五車”成語出處

“學富五車”主要講的是戰國中期宋國人(今河南商丘)惠施的故事,最早出自《莊子·雜篇·天下》。

語本《莊子·雜篇·天下》記載:“惠施多方,其書五車,其道舛駁,其言也不中。”

(庄子与惠施)

惠施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、辯客和哲學家,也是合縱抗秦的主要組織人和支持者。

“惠施多方,其書五車,其道舛駁,其言也不中。”這句話是在批評惠施,說他會很多方術,雖然他寫的著作夠斡旋五國興衰,但是他說的道理卻有許多是舛誤與雜亂的,他的言辭也有不當之處。

“學富五車”成語的出處時間

惠施當時所處時代為春秋戰國時期,政治動盪不安,在此之前,知識掌握在貴族和史官的手裡,而隨著私人講學的興起,統治階級下層和民間人士都開始接觸到更多知識,私人藏書也隨之出現,學術氣氛空前活躍,出現了“百家爭鳴”的局面。

(苏秦)

除了惠施的“其書五車”之外,相傳合縱抗秦的另一位主要組織者蘇秦“有書數十篋”,他們學識淵博,知識儲備豐富,所以才能成為一代辯客、一代外交家,“學富五車”這個成語也就應運而生了。

“五车”到底能装下多少书?

首先我們要知道,直至東漢時期,蔡倫發明了造紙術,人類文化的傳播才能更進一步。那麼戰國時期各大名家著書立說,主要是依靠什麼進行記錄的?

(竹简)

沒錯,那就是竹簡!

竹簡始于周代,一直流行至東晉,戰國時期“百家爭鳴”,如老子、孔子、孟子、孫子等各大名家著書立說,其主要形式就是竹簡,也就是用竹片或木片作為資訊載體。

竹片又叫“簡”或“策”,木片又叫“方”或“犢”。

所以,惠施的“五車”書,按照當時的交通工具和文字載體來看,就是用5輛牛車或馬車拉著的竹簡,看著不少,其實竹簡相當占地方,換算成現代紙質書籍,這五車竹簡也沒幾本書,大概連精裝版的《古文觀止》也裝不完。照這麼個演算法,咱們隨便一個人都是學富幾十、上百車的。但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,已經很了不起的啦。

“学富五车”的今天

后代人民常用“五车”、“惠车”等来表示对有识之士的赞扬。如王安石《赠外孙》“年小从他爱梨栗,长成须读五车书。”中,就用“学五车”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。

不过,“学富五车”除了用来形容一个人很有学问之外,细细思考,其实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文化传播手段的匮乏,毕竟竹简不论是运输还是保存都是相当不容易的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