忆子粄是大埔有名的传统小吃,相传源于明代,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它的得名颇有趣味。传说在明代,大埔某地有一户人家为娘的叫松婶,带着儿子阿根,艰苦地过日子。阿根长到18岁时,从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,后随师投奔郑成功麾下,飘洋过海到台湾去驱除荷兰侵略者。松婶思念儿子,每逢中秋节,就做了儿子最爱吃的粄,...
源自大埔一带,因为两端尖,形似老鼠,因此称为老鼠粄 ,后来传至台湾,当地客家人称为米筛目,是指制造时把粉团经过筛子般的擦板,从洞眼(目)中搓出粉条,由于“筛”的闽南语近似“苔”,所以俗写为米苔目。后来在马来西亚又有人写成米台目。老鼠粄也传至香港,因&l...
“仙人粄”又名草粄,是客家地区一种常见的特色小吃,用仙人草熬成,呈果冻状,棕褐色,半透明,如晶莹剔透琥珀。既能解饥渴,又有清热驱暑、助消化、降血脂、治糖尿病等多种功效。加入蜂蜜和香蕉露的仙人粄,滑溜、柔软、清香、凉爽,实在是一道难得的美味小吃。制作方法:1、用晒干的仙人草和一...
“黄皮豆干”,顾名思义,以其表皮呈浅黄色而得名,梅县南口的豆干最为出名。制作方法:1、一般选取优质黄豆,用当地山泉水浸泡4个小时左,期间要清洗2至3次;2、把浸泡好的黄豆磨浆不能过快,以免磨石摩擦过快而发热使豆浆变质;3、分离植物蛋白,用沸水冲浆时要反复冲上20至30次,制作...
黄金粄条(又俗称面帕粄、竹篙粄、水粄)大概有300年历史,是丰顺黄金镇的一个名片,现已列入县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制作方法介绍:1、选米。精选优质硬性品种的大米,稻米收成存放半年后最为适宜;2、浸米。米要浸两个钟头,如果是冷天,浸米时间要长一点;3、磨浆。将浸米拿到磨坊加水磨成米浆,米浆既不能过稀,...
捆粄是丰顺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,特点是板皮薄韧,馅料爽口。捆板制作简单、味道鲜美、口味丰富,一般肉馅有:豆干、韭菜、咸菜、香芋、萝卜、瘦肉、豆角、鲜笋、萝卜干等,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的肉馅,变换出不同的口味。制作方法:分捆和蒸两种做法。第一种方法:捆——将做好的米浆舀一小...
客家地区,荞比较多,叶子比较粗,荞头却是很脆,所以一般拿来做酸菜,下粥不错。客家人吃荞还用炸的吃法,将荞切碎,面粉用水和鸡蛋和成稠糊,加适量的盐和切碎的荞,也可以加花生,最好吃的是加连壳的新鲜小河虾;油烧热,用筷子试油温,冒泡就可以,用勺子舀和好的浆入油锅,炸到金黄捞起滤油,放凉即食。粄还分厚薄,厚...
端午时节苦瓜刚刚出身,酿苦瓜可谓兴宁客家过节必备菜,也算是一种小吃了。制作方法: 1、将苦瓜去瓤,洗净,切3厘米圆墩;五花肉捣成酱,加入盐等调料拌匀备用。 2、将苦瓜墩空心填满肉馅,摆入盘内,入笼急火蒸熟,取出备用。 3、炒锅注油烧热,下入葱姜末爆镬,加入鲜汤、盐、料酒烧开,用水淀粉勾芡,淋上熟油,...
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,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,一个小小的粽子由于地区的不同,客家人因食材中有碱水而得名,又叫“灰水粽”。制作方法:1、把布惊草摘下后,混合干的芭蕉叶和稻草一起燃烧,烧干后还要等待一天让灰烬融成灰,这就是所谓的草木灰。把这些灰都收集起来装进布袋中,放到水里重...
田艾粄做法与艾粄类同,只是主要原料由艾换成了田艾。田艾,是冬天收割完后田野里生长出来的一种野草,经常摘取来制作饼等糕点食用,以达到避邪气、驱寒毒的功效。据《食物本草》里介绍,田艾还具有祛湿,暖胃,清肠等功效。在开春时节,万物复苏,草长莺飞,是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,等待春耕的田野上长满灰绿色的田艾。约1...
艾粄,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种,是客家人的传统小吃。用粘米粉、糯米粉、艾草等做成,因加有艾草,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。有消食健胃,散寒除湿,消肿散结,平喘、镇咳、祛痰、护肝利胆的作用。制作方法:1、艾草叶清洗干净之后,放入开水锅中焯水;2、把焯水之后的艾叶放入榨汁机或绞肉机中搅碎,若没有现代工具代劳,...
客家的糍粑有多种吃法,有的在搓糍粑的过程,将白糖、花生米、芝麻等碾成粉末塞进圆团内下油锅煎炸,吃起来香甜满口,松软柔韧,别具滋味;有的先将花生米、芝麻碾成粉末和上白糖或黄糖入锅熬煎成糊状,然后把糍粑倒入糖糊中不断翻动,直到糍粑全身粘满糖糊即起锅吃用。这种糖糊糍粑嫩滑爽口,香甜适宜,不燥不热,最适合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