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其文则汪洋辟阖,仪态万方,晚周诸子之作,莫能先也。”不同于其他诸子百家的大成之作,《庄子》采用大量轶事与寓言故事,想象奇幻,结构灵活,意境开阔。而这6大词汇,9大成语正是《庄子》一书的精髓所在,窥一斑而知全豹。

六大词汇

词汇一:宇宙——人要活出格局

何为“宇宙”?《尸子》中说:“上下四方曰宇,往古来今曰宙。”宇宙,即是时空之总体。

庄子创生这个词的深意,从这句话里已可见端倪——庄子说的,是一种眼界,一种胸怀。眼界大了,思想支配行为,外在的活动空间和舞台也会不知不觉中跟着变大,所能碰到的机会自然也会更多。

对于办大事的人而言,开阔的眼界与丰富的阅历是主要,才华是次要。正如刘邦,自称治国不如萧何,出谋划策不如张良,带兵打仗不如韩信,却能高瞻远瞩,并网罗他们为自己所用,从而成就一番霸业。

而成就大事,除却人谋,还看天意。我们尽最大的努力,顺应时势而为,即使失败,也别怨天尤人。

词汇二:造化——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心

《庄子·大宗师》言:“以天地为大炉,以造化为大冶。”——把天地作为大熔炉,把造化看作大铁匠。

《维摩诘经》有云:“一切法是道场,成就一切智故。”现代人渴望修行炼心,但生活工作忙碌,身心疲倦,于是经常羡慕宗教修行人士,觉得他们在深山密林中,远离尘世纷扰,过得逍遥自在。我们并不懂得,我们的工作环境就是极佳的修行道场,在生活和工作中,我们就可以领悟很多道理。

修行和生活、工作并不矛盾。在生活、工作中,只要留心观察,善于总结经验,我们一样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心。

词汇三:众生——大道之修,不离世间

《庄子·德充符》中,庄子借孔子之口言“幸能正生,以正众生”。能自正性命,才能引导众生。如同佛家的自渡与渡人,由哪入手仅仅是路径、角度、适合之人的不同——智者可先自渡,仁者可先渡人;自渡后自能渡人,渡人亦可成自渡。庄子选择的,是前者。

观世间,要紧在观人;观人,要紧在观心;观心,所求的是心明。看似由大到小,实则由小入大,是由心入道的不二法门。

大道不离世间,因惟有这世间才生得悲悯。

词汇四:江湖——人间种种,入道资粮

《庄子·大宗师》中最为人知的一句,是“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”。人们以为这是两情不能久长、有缘而无分的无奈与悲哀,其实全错了。

庄子本要说的,是两条暴露在地面上的鱼儿,互相吐泡沫呵湿气湿润对方,与其这样辛苦,不如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游弋,而彼此忘记对方。他念念不忘的,不过仍是逍遥,仍是自在。

所以,“江湖”一词,如今被用来指代人心叵测、复杂纠葛的世间,是又一重误解。但把鱼所生存之境搬到人身上,江湖不是社会又是什么?这相悖与合理,凸显出庄子内心的冰冷悲寂——人间是人的江湖,可是水是那样的浊。

词汇五:游戏——心无旁骛的做事,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

其实,《庄子》一书中并没有“游戏”二字,只是“游”字在庄子书中出现太多,在庄子心上分量太重,后世造出游戏二字后又以他为鼻祖和大咖,故非要当作他独创不可。

“乘物游心”,典出《庄子·人世间》,所谓乘物,就是脱出凡尘俗世,而游心,就是顺其自然,获得精神的自由。

庄子主张清静无为,一切顺其自然,摒弃“人为”,这“无为”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极避世,然而所谓“无用之为大用”,在庄子不滞于外物的自然随性中,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处事法则,那就是以“不在乎”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,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比进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。

乘物以游心,不在乎得失,不在乎名利,不被外物所累,只心无旁骛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,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。

词汇六:天籁——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

《齐物论》一开始,就点出三个概念——人籁、地籁和天籁。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说:“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,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!”

天籁,对于我们今人来说并不陌生,天籁是什么?我们今人看来,就是即自然界的声音,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。如风声、鸟声、流水声等。

庄子对于何谓天籁,并未作直接回答,而只是站在问题之外,作了不答之答。他说:所谓天籁,风吹万窍而声响各自不同,是因窍穴的形态各自不同,不是自己,又是谁在鼓动?

这个答案是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,我想到六祖那句“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”。万窍怒号,怒号的并不是窍,而是风。窍,仍然是本然的虚空寂静与如如不动。这本然与不动的,正是大道。天籁,原来是无声的,超越于音声之上,随顺于风来则号、风停则息的自然。所谓“大音希声”。

九大成语 

一、井底之蛙——无知比愚蠢更可怕

井底之蛙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

庄子说:“吾生也有涯,而学也无涯。”孔子说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对于每个人来说,知道多少,是相对的;而无知,则是绝对的。

我们都是坐井观天的那只青蛙,不同的是可能井口的大小有所区别。然而,或许为了显示自己的智慧,或许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,也或许是身在其位不得已。很多时候,我们不懂装懂、随声附和、装模作样。更为甚者,我们还时不时要好为人师,以为自己是过来人,是救世主,还要充分发挥主人翁责任感。

于是,我们习惯了沉浸在曾经的经验和现有的局限中而不自知,不断去教导别人,批评别人,俯视别人,鄙薄别人,嘲笑别人,从中找到自己高高在上的优越感。

其实,我们忙着对别人指手画脚是时候,往往不是彰显了我们多么渊博,而是恰恰暴露我们有多么无知。

二、安常处顺——方有更广阔人生

安常处顺出自《庄子·养生主》

庄子眼里的养生就是人顺应天道自然,处于常态就可以了,不必刻意进补或者修炼。

明白的人懂得放弃,心安理得;真情的人懂得牺牲,处之泰然;睿智的人懂得超脱,随遇而安。安于一份放弃,固守一份超脱,就能摆脱诸多烦恼和痛苦。

《逍遥游》中有“至人无己,圣人无功,神人无名”一句,那些道德学问达到至高境界的厉害人物,都是无意于追求功名利禄的。在现实社会中也是如此,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种叫“不在乎”的精神,正是破除了功名利禄的禁闭,他们心无挂碍,轻松上阵,自然而为,他们只享受认真做事带来的快乐,有一天,终于水到渠成,成功也会自然到来。

放弃强烈的功利心,可以拥有好的心境和开阔的胸襟,从而拥有更广阔的人生。

三、从容无为——追求天性的为人境界

从容无为出自《庄子·在宥》

不浮躁,不张狂,不急功近利,不哗众取宠。当然,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放弃,相反,却映射出更多理性的光辉:勤勉当中,张弛有度,坚韧不拔,凡事更看重过程,更看重心灵的感受,至于结局如何、名利是否在握并不重要。

四、安危相易

出自《庄子·则阳》

老子说:“福兮,祸之所倚;祸兮,福之所伏。”福与祸相互依存,互相转化,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,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。

事物的发展都是向对立面转化的,好事会转化成坏事,坏事也可以转化成好事,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;塞翁得马,焉知非祸。”

人们要居安思危,饱不忘饥,存不忘亡,福不忘祸,在胜利面前戒骄戒躁,谦虚谨慎,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。

五、白驹过隙

出自《庄子·知北游》

人的一生和天地比起来很短暂,就如同白色的马从缝隙前飞过一般忽然之间而已。人生几十年,和花草比起来是很长的,但和天地比起来就很短暂了,所以我们应有像天地一样的胸怀,包容一切的心!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之泰然。

六、得心应手

出自《庄子·天道》

技巧来源于心灵对道的体悟和把握,通常说“以艺求道”,所有技术、艺术最终都要达到“得道”的境界才算完美。

七、邯郸学步

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

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可是许多人偏偏喜欢按照别人的眼光和说法生活。就像寓言中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一样,这种人将丧失自我、个性及其所能带来的一切。本色最美,“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去说吧!”

八、颔下之珠

出自《庄子·列御寇》

骊龙(传说中的一种黑龙)下巴上的珍珠,比喻难得的珍品。

龙的颔下有珍珠,取来固然是无价之宝,但是龙的颔下也有危险。世间都是居高位而往往高处不胜寒,获厚利而常常有危险伴随,切勿贪慕利益而忘了风险!

九、对牛弹琴

出自《庄子·齐物论》

一般认为是指那个音乐家非常愚蠢。但其实,故事是这样说的:古代的琴师对牛弹奏美妙的音乐时,牛只顾吃草。然而当他模仿苍蝇、牛蝇、小牛的叫声演奏时,那牛不由左右观望。

这故事其实表明了古人的机变,说的是和“因人而异”相似的道理。